为什么打造一款AR眼镜这么难?浅谈AR光学方案
发布时间:2022-12-20 1089人看过
5G时代,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催化,AR眼镜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。
回顾近两年,市面上消费级AR眼镜层出不穷,在市场教育普及的后时代,消费者对AR眼镜的接受度明显有所提升,那这是否意味着AR眼镜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?
诚然随着摄像头等关键元器件、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发展,为AR眼镜的体验带来质的飞跃。AR眼镜也趋于“更小、更轻、更薄”,但距离用户渴望的高舒适度和沉浸感的要求仍距离尚远,这其中一个核心,就是AR眼镜的光学模组。
光学模组是AR产品的核心
和手机相比,AR眼镜相当于把手机屏幕换成镜片,将原先手机上看到的画面在眼镜上呈现,这就需要通过AR光学方案实现。
更形象地说,AR光学就是一个画面放大器。为了提升用户体验,把显示器尽量做小,同时画面尽量大,颜色更真,亮度和对比度更高。
AR眼镜经历过多种光学方案,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光学方案主要是四种:棱镜、自由曲面、Birdbath和光波导。
棱镜方案
棱镜方案光学显示系统主要由投影仪和棱镜组成:投影仪把图像投射出来,继而棱镜将图像直接反射到人眼视网膜中,与现实图像相叠加,形成虚实融合的视觉体验。
该方案最具代表的产品是Google Glass。如图所示,系统处于人眼上方,用户想要看到图像需要让眼神聚焦在右上方,视场角和体积的矛盾也随之产生。
Google Glass只有15°的视场角,但光学镜片却有10mm的厚度,加之存在着亮度不足,以及偶尔的颜色失真等现象,最终该产品也以“失败”告终。
自由曲面方案
几乎所有镜头都无法避免畸变。在传统摄影中,我们可以通过后期(如PS)进行图片调整修正畸变,这主要是镜片方案的放大率差异造成的。
而自由曲面则利用其不规则、自由的曲面,让不同角度光束在穿过主轴时,可以保持近似的放大率,最大程度地减少像差。凭借颜色真、亮度高、对比度高等良好表现,自由曲面方案在早期得到业界认可。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日本爱普生AR眼镜和美国梦境视觉的AR头盔。但爱普生AR眼镜23°的视场角,却有13mm的厚度;美国梦境视觉的Meta2系列AR眼镜虽然有90°的视场角,但其厚度超过50mm,仅光机系统重量就约为420克。
Birdbath方案
Birdbath得益于设计难度与量产成本的优势,已经实现了AR终端的规模上量。
采用这种光学方案的AR设备有联想Mirage AR头显和OPPO AR Glass 2021。这种设计方案视场角通常在50°,但极易造成光损失,第一次反射就有50%的光损失,因此镜片普遍会比较黑,亮度和对比度较低,不适合室外使用。
我们可以发现,上面说到的这3类光学方案,都摆脱不了伴随着视场角的扩大,镜片变厚、体积增大,以及一定程度上存在亮度和色彩上的问题。
极致轻薄下的画面呈现,体积小、重量轻的佩戴体验,是光波导与自由曲面、棱镜、Birdbath等光学方案的本质区别。
光波导方案
光波导+microLED由于其镜片轻薄、清晰度高、可视角度大、体积小等优势,被认为是AR眼镜光学方案的黄金搭档。
基于波导技术的AR眼镜,一般由显示模组、波导和耦合器三部分组成。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被入耦合器件耦入光波导中,在波导内以全反射的形式向前传播,到达出耦合器件时被耦合出光波导后进入人眼成像。由于用波导折叠了光路,一般系统体积相对较小。
根据技术的不同,光波导又可分为阵列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。受限于衍射光波导的加工工艺,其视场均匀性和色彩均匀性较差,且生产成本较高;阵列光波导基于几何光学原理,具有轻薄、较大的视场角和眼动范围且色彩均匀的优势,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和使用体验。
2021年,亮风台发布的这款5G AR智能眼镜HiAR H100,即采用定制1.5mm阵列光波导光学镜片,在成像清晰度、亮度、色彩均匀度、功耗等方面实现AR技术的突破,用户佩戴后拥有清、薄、透的无感佩戴体验。
结合LCOS微型显示器,搭配1080 P分辨率的摄像头和80%以上透光率的光学镜片,画面呈现更自然的、虚实融合的显示效果。
当然,任何一款AR产品,最终都要服务经济,赋能于人。
HiAR H100则是亮风台专为工业场景打造的一款AR智能眼镜,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全局语音交互的方式,在解放双手的同时,眼前叠加设备的实时数据,完成自主的设备巡点检,供应商远程评审、远程售后服务等多个场景,应用于宝武、海尔、泰康保险等几十个企业。
看完上文,有些伙伴可能要问:光波导就是最好的光学方案?它就是AR光学的未来吗?
其实,目前市面上的光学方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,仍处于迷雾中探索的阶段。
正如微软、苹果、谷歌对AR眼镜产品和技术均有不同的见解,哪一条路才是康庄大道,还需要经过大家不断地找寻与市场的验证。